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網上電台 隨想隨筆 信仰見證 認識真理 音樂分享 教會講壇 創意短片 聖經靈修
  
我的金句
隨想隨筆
創意短片
荒漠甘泉
每日經歷神
經歷神同在
網上電台
認識真理
教會講壇
音樂分享
每週靜思
週一嗎哪
真理再思
說情說愛
讀經日引
每週習語
成語靈訓
道地靈修
守望代禱
歲首到年終
信仰見證

 

需要代禱
信仰疑難
家庭教育
心事分享
社會回應
網上查經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討論區 » 主題討論 » 信仰見證 » 我的"信"路歷程
我的"信"路歷程
  共 有 1 個 討 論  

來自24.86.123.129的訪客

回應:信仰見證 - 我的


佛教和基督教的分別
作者:盧國禮

注意:此文章中有關佛教的內容,是作者於未信主前對佛教的研究而寫成的;信主後,盼能藉此讓基督徒認識佛教所信的是什麽,以至更有效地裝備自己,將福音廣傳。請閱讀此文章時,切勿斷章取義,亦請將全篇文章徹底閱讀一遍。

引言
先前愛城佳音社總幹事關德賢牧師曾在「人生走訪」播放的中文節目裡,訪問作者在他晚年退休第二次來加後卻全心信了主耶穌,是什麼原因令他如此改變?在「今日
佳音」零五年五月訊有以下一段話:

「作者曾花了十年時間鑽研佛學,但在退休後卻信了耶穌,因他覺得佛學只是一種人生哲理,解決不到人終極命運--死的問題。所以他至終選擇了相信耶穌,因為在上帝那裡,他找到愛,得著了永生的福樂。」

「我約於十二年前在溫哥華信主的。為什麼我會信耶穌?真是神的恩典,現在回想過往大半生,雖然行了很多冤枉路,兜兜轉轉後才走上一條正路,實在是好得無比,誠如聖經所講:『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十四章12節),我終能踏上永生路是神的拯救。」

作結論時,作者說:「為什麼佛教沒有給我出路,而基督教卻能給出路呢?它們兩者最大的分別:前者是無神論,後者是有一位創造宇宙的神。」

以下作者在未信耶穌基督前對佛學與學佛研究的一些點滴。信了真神耶穌基督後再拾來看看,覺得拿來和基督徒分享,更會增添對基督信仰的堅定,而且面對佛教徒或其他尋找真神,真理的人,傳講福音訊息時,更能方便引導。其實,佛學與基督教有完全不同的取向和教義:基督教(此指宗教改革後福音教派教會)是有神論的宗教: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唯一的真神。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拯救人類,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不能靠自力,唯是恩典,經過洗禮重生,走上成聖之路,直至耶穌再來,作最後的審判,救恩便完全。信徒藉著「信」、「悟」、「行」、「証」,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在此不再祥說,有意追求真道者,請參閱聖經啟導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的來源

「佛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佛學說的一門工夫。「佛」又是什麼呢?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略稱,其義是「覺悟者」,所以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而且是一位無上正等正覺,即梵語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更廣的詞義來說,「佛學」便是「佛法」,法是梵語_磨(Dharma)的義譯,是軌持,即是不變的軌律。不過「佛法」或「佛學」之得名是因佛陀為此「法」或此「學」的創覺者,事實上,法非佛作,亦非其他人的作品,本來如此的,常遍的,有本然性,安定性,而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佛」就是了悟佛法,創覺此常遍的軌律的人。

釋尊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升攝波經),所以我們可了解到一切世間徵妙善語,皆是佛法。(增壹阿含經)

釋迦牟尼未得道之前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姓喬答摩 (Siddhattha) 名悉達多 (Gotama),西元前六世紀生於北印度,即今天尼泊爾南方國境。他在廿九歲那年捨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曾遍訪名師以尋求人生的真諦。因此,他對當時所盛行的各派哲學與宗教都非常熟識。在出家修學的過程中,喬答摩已明白到用感官方法去獲取知識是有限的,是不徹底的,不能由此正覺人生的實相,後來又到苦行林中與苦行者為伍,經歷六年的苦行,但是覺得這也不是正道,因為過份克己,對於人類和自己都沒有利益。喬答摩以敏銳的智慧,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從中道的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佛在緣法經 (Discourse on Causal Relations) 中指出緣起的四大特色:(一) 客觀性(tathata) (二) 必然性 (avitathata), (三) 不變性 (anannathata) 和 (四) 條件性 (idappaccayata)。這四大特徵皆存在於各現象中的因果關係。佛初說法時已經說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佛陀成道,所說的教法,依他所證悟的境界而說的,這是三法印。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種真理,就是喬達摩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緣起理性,後來成為修觀法門。後世學者將緣起活動範疇分成五類:(一) 無生命類、(二) 有生命類、(三) 心識類、(四) 業力類、(五) 精神活動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基督信仰認識不深的人,他們以為聖經所記載的不過是以色列人民族幾千年歷史陳跡。但是肯研究聖經的基督徒則堅信聖經(或稱神的話語)是神的啟示, 從舊約的創世, 新約的基督耶穌降生, 救贖人類及教會的建立,從歷史的演進不斷證明祂的整個救贖人類計劃, 包括過去, 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事。假如這是萬一的可能事實, 而人類不去尋找, 便會失去白白可得的救恩, 不能與神和好, 帶著罪的靈魂便會走向永恆的滅亡。

“神就是愛, 住在愛裡面的, 就是住在神裡面, 神也住在他裡面”。(約翰一書四章十二,十三節) ”神愛世 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祂的, 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 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 不是要定世人的罪, 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翰福音三章十六, 十七節) 耶穌基督說: “我就是生命的糧, 到我這裡來的, 必定不餓, 信我的, 永遠不渴”。(約翰福音六章三十五節) 祂又說: “我父的意思, 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四十節) 耶穌說祂是生命的糧. 而且是從上降下來的糧。這是生命的糧, 人吃了就必永遠活著, 當然, 耶穌基督不是表達字面的意思, 吃祂的肉, 喝祂的血, 而是祂要常在我們裡面, 我們也要常在祂裡面, 神的靈便常與我們同在, 充滿我們。如果我們信神, 便因信主耶穌基督, 白白得了救贖的恩典,老我已死, 新我重生, 是靈的重生, 一切都是新的了。我們活著, 因為神活著, 新的生命就是永生的開始, 心意漸漸更新而變化, 走上分別為聖的天路, 盼望主耶穌基督的再來, 救恩便完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的經律論

「大般涅盤經」(Mahaprrinbbana – suttanta) 記述佛將入滅時對阿難 (Ananda) 談及僧伽以後的問題。

佛說:「阿難,如汝作是念:『法將無人說﹐我等將無師』,則此念不應作。而無人說,阿難,我所說之法,及我所制之戒,於我滅後即為汝等之師。」

佛陀不願指派一位弟子作為僧團的領袖,是要求他們以法與戒為師,集中注意力去考據佛說的法與戒的問題。

佛滅後三月,佛弟子參與第一次結集搜集佛陀在不同地點對不同眾生的說法。這次結集是部派佛教的開始。佛滅後一百年間,龐大的教義已結集完畢,並分列為五大部 (nikaya) 戒律 (vinaya) 則另列為一藏。當時的經文是口口相傳的,但對佛說主要課題,如「蘊」(Khandha),「界」(dhatu) 及「處」(ayatana)等,就嘗試將其內容分類,這樣做法演變成為第三藏 - 論藏 (Abhidharma Pitaka),其形式即義重於哲學的分析與整理。從佛滅後一百二十年(紀元267年)起,僧團開始分裂,於是有第二次的結集。因意見不一而分二部。(一) 上座部,(二) 大眾部。前者是保守的正統派;後者為前進的革新派。後來兩派又各自演化出若干派來,而成有名的佛教二十部派。上座部發展到錫蘭,緬甸等地。今仍盛行;大眾部發展為大乘,而流行於中日蒙藏等地。論藏存有兩大版本:一是以巴利文寫的,由錫蘭上座部 (Theravada)) 所持。另一是以梵文寫的﹐ 由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a) 所持。這兩大系經典連同它們的註疏,便代表了佛教思想裏的部派傳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經既然是神的話語, 對我們信耶穌的人會有甚麼教導? 會有甚麼啟示呢? 聖經在我們生命裡會有甚麼果效?

聖經這本書不是一個連續故事, 但包括詩歌, 箴言, 歷史, 預言, 傳福音記錄, 書信等等。雖然作者不同, 時段不同, 寫作地點不同, 也經歷逼迫約二百多年之久, 但其內容,主旨, 教訓都基於相同的道德標準, 向人類啟迪生命之道和永生神的愛和拯救計劃。所以聖經不是一本書, 而是包括六十六冊的一本書: 舊約三十九冊, 在基督降世前完成, 原文是希伯來文, 新約廿七冊, 在主後一世紀寫成, 原文是希臘文。新約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 十七節有這話語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於教訓, 督責, 使人歸正, 教導人學義, 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當時保羅是指舊約而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的概要

佛法可分為五乘,乘有運載的意思,人類依此教法修行,由此而至彼,如乘車一樣,所以稱佛法為乘,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的,佛法只是一味,不過佛法是適應眾生的根基而安立的,就有如醫師看病,隨病人的情勢變化,給病人吃的葯也就不同了。

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佛乘)。佛對根器淺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從十二因緣觀真空之理﹐由無明 乃至老死﹐從緣得覺而悟道, 故名緣覺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說菩薩的大乘。人天乘,本來不是佛法宗要,因為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的,出世法是佛法的特質。三乘法,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從佛教的分佈上說,北傳梵語的大乘,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的小乘,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現存三大文系的佛教,巴利文系代表初期,藏文系代表後期,漢文系的特色代表中期的佛教。

佛法的重要教義是三法印:法是普通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為究竟正確的。三法印的名稱,是(一)諸行無常 (anica),(二)諸法無我 (canatta),(三)涅槃寂靜 (Nirvana)。

(一) 諸行無常:諸行包括了一切事物的變動:色法的成住、壞、空、心法的生、住、異,滅都是行。凡是動的事物,都不能永恆不變,所以說是無常。
(二) 諸法無我:我是主宰義,主是我體,宰是我所,物質的我如軀殼,由少而老,細胞不斷生滅,今的我非昨日的我,佛家稱此為變易生死。精神的我就是思想的我壯年時至少年時的思想不相同,至老年時也不同,而是不斷地在改變,
有如流水的相續不斷,但也受經過地區的影響,水性各有不同。至於一切事物,皆無自性,都是緣生緣滅。
(三) 涅槃寂靜:到達解脫的境地,一切煩惱都歸於寂靜。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如悟解無我,沒有了流轉的因,即惑業不起,使能正覺諸法眾相,一切即是寂靜捏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的說 : 聖經最大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降世成為人的救主, 祂”道成肉身”為人的原罪作挽回祭, 以無罪的, 擔當有罪的, 釘身十字架, 使世人得與神和好, 第三日復活, 第四十日升天, 坐於全能者的右邊, 為信祂的人禱告。凡信祂的人, 祂就賜他們權柄, 作神的兒女, 不是靠行善, 作公德, 唯屬神的恩典和祂的揀選。我們只要真心認自己的罪, 完全交出生命, 求耶穌基督作自己生命的主, 我們便白白得到永恆的生命, 我們自問是否真心願意放下自我為中心, 謙卑在神的施恩座前, 交出生命的主權, 讓創天造地及人類, 全知全能的神掌管呢?

如果我們實實在在信了耶穌﹐我們受洗成為神的兒女﹐就能進入並看見神的國度。然後開始走上成聖的人生路。詩篇第一篇說﹕

不要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坐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夥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粺﹐被風吹散。
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溪水是活水﹐是耶穌基督﹐祂是道路﹑真理﹑生命。“ 有了 神的兒子﹐就有生命“ (約翰一書﹐五章十二a) ﹐ 如果基督徒要像一夥樹﹐栽在溪水旁﹐他必能按時候結聖靈的果子﹐葉子也不枯乾。我們的生命便能榮神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學是人生哲學科學宗教
`
哲學研究的來源有三:(一)自覺的我,(二)客觀的宇宙,(三)我與宇宙之關係。這便是生命(生理),知識(心理)及宇宙(物理)等問題及其關係。科學家與宗教家所研究者,亦不出此範圍。不過哲學之目的在了解自我與宇宙之整體問題,重視綜合;科學家之目的,在了解各個事物之個別問題,重視分析的研究。佛家以學理為依據,以徹悟為印證,本不重視教條研究。故佛學合乎哲學,而哲學不能盡攝佛學,因為哲學不必求證,而佛學可以求證。佛學合乎科學,而科學不能盡攝佛學,因為科學只求物證,而佛學可以心證。同時佛學亦兼重解與證,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督教信仰不應只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門﹐須然﹐很多人卻是錯誤地這樣做﹔所以有聖經學者把聖經的記載當作學術資料來研討﹐或在最高學府任教神學﹐然而﹐他們只是有地位﹐有名望的聖經學者﹐不一定是信耶穌基督的信徒。孔漢思(Hans Kung)神學家在“中國宗教與基督教”一書裡說﹕”耶穌並未獻上身外之物﹐他奉獻的是他自己﹐而且﹐根據新約這一犧牲不是撫慰憤懣的神讓其息怒﹐而是與人和解﹐並且完全是通過神倡導的和解來完成的。”當我們心裡相信﹐口裡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祂從死裡復活﹐並 向神認罪﹐悔改﹐求祂掌管自己的生命﹐便白白得了永生。所以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六章三至十三節說﹕“---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主耶穌基督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學佛?

學佛的人,並不一定了解「佛學」是什麼。不過,對「佛學」有了認識的人,在學佛的人生歷程中便會有更好的助緣,使人修達了悟的成果。什麼是學佛呢?而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釋迦牟尼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者。在星雲大師著的「釋迦牟尼佛傳」的序文中有這一段話:「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已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悟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們每一個人的最高模範。我們的言行念,浸浴在學佛的修養中,漸漸由「迷」的此岸,到達了「悟」的彼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功名利祿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不必貪戀;相反地我們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名枷利鎖。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精神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佛教的人生觀,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既不哭哭啼啼,也不渾噩人生,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先認識了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皆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上文說過﹐基督教信仰不是一種學術的研究。也不可只把它當作一種宗教來信奉。如果這樣做的話﹐只可說是個人及自力的一種道德修養。當然﹐個人道德修維是一生中
很重要的事﹔中國人文化思想幾千年來受著儒學(道德人本主義 ethical humanism)﹐老子和莊子道家的哲學及後來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到中國的佛教的深深影響。佛教和中國文化相遇時﹐便產生了衝突和爭議。後來佛教逐漸容入中國的文化﹐它容納了儒家的道德倫理﹐同時又借用了道家的觀念﹐漸漸消除了衝突與對抗。儒釋道三教同時受到中國人敬奉。孔漢思教授再說﹕“---基督教智慧的目標是什麼﹖不是孔子提倡的入世的和諧﹐也不是老子莊子提倡的認清俗世不容置疑的矛盾和短暫因而逃避俗世。它的目的是讓人能夠和另一個絕對實體共生共存﹔那是一個完全是異己的但又讓人無限信任的神。它的目的不是與世和睦共處的能力(孔子), 也不是遁世的能力 (老子)﹐而是放棄對神的一切虛假的想像﹐把自己交給那讓雨露遍灑善良的人和邪惡的人的神﹑道﹑[天]。這也是意味著把自己交給和自己相同的人﹐不論他是善還是惡。對於基督徒﹐外在的表示不是儒家的道德風貌﹐也不是道家深諳其故的嘲笑﹐而是先知和使徒無論發生什麼都腳踏實地的務實和冷靜地信任的態度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 ( gentiles) ,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狀。’(哥林多前書﹐第三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佛的步驟

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只有人最為難得,才能學佛,所以學佛首先要從做人為起點。佛經上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學佛既是從學做人開始,先修五戒:(一) 不殺生、(二) 不偷盜、(三) 不邪淫、(四) 不妄語、(五) 不飲酒。

(一) 不殺生為五戒之首,因為信佛的人,有慈悲之心,相信一切眾生(有情)皆有佛性,同體大悲,而且深信因果業報,殺業招殺報。其重要意義是從根本上解除殺機,使心識安泰,日行於善,培養身心,增長慈悲心。
(二) 不偷盜 - 除因果業報外,是除貪心及滅卻執我之念,因為愛欲會起貪求之念,貪求不得則出於偷盜。固執有我,則有己無人,祇知有我和我所有,自私自利,從沒有客觀的分柝,更不會替他人著想。故戒除偷盜,可去貪,去我。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
(三) 不邪淫是指非正配偶,非時,非處,皆屬邪淫。其主要目的,特重不縱欲以培養身心。甚至起心動念,皆算犯戒。北宋未程顥說:「人心莫不有知;惟蔽於人欲,則忘天德。」
(四) 不妄語 - 是說為非,非說為是,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乃至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皆屬妄語。論語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五) 不飲酒 - 飲過量之酒可以亂性,喪失智慧,因而引致其他罪惡。

十善行

修行五戒是消極的防止,十善行是積極的奉行。離殺生,離偷盜,離欲邪行,便得身業清淨;離妄語,離兩舌,不惡口,離綺語,口業便得清淨;離貪、瞋、痴(邪見),心不起顛倒妄想之見,意業清淨。行此十善,便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生數十,在品德修養的歷程中,如果我們能修五戒十善,我們便能心平氣和,對人處事皆能把握正確的意念和明正的處理方法,與朋友交往,誠而有信,到處皆受人歡迎,發揮著自利利他,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上所說是小乘的修行,佛教的目的是大乘菩薩行。大寶積經說:「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密者,當知是則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故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菩薩行之首要。

何謂四無量心?

無量者,無可限量之謂。就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境界。

(一) 慈無量心:菩薩必具有這個無量的慈心,然後可以向無量的眾生作無量的利行,功德無量,報亦無量。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有慈心即是有仁愛之心,給予他人的身與心以滿足喜樂,對他人不起一點惱害之念。對自己,使心胸廣闊,心在慈祥,養成和藹氣象。
(二) 悲無量心:悲是同情拔苦之心,見人有苦,欲救濟之,我與眾生,同是一體,見人被煩惱所困,常常懷著為他拔除苦惱的心。
(三) 喜無量心:大寶積經說:「行菩薩行常懷歡喜,勤求正法無有厭倦。」對己,言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心;見人行善,隨喜讚歎。對治妒忌心,是謂喜心。
(四) 捨無量心:何謂捨心?即平等心,不存執著心。對眾生一切平等方便。對自己的感情與理智保持平衡,不為外境所搖動左右不隨境轉,是謂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誡是 神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所立的聖約(出埃及記廾章一至十七節)﹐是基督教信仰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也是 神對世人永恆心意的要求。十誡著重總的原則﹐而非法律的細則﹐所以沒有像法律訂出處罰的細則。聖經出埃及記廾章說耶和華 神曾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

十誡 (二至十七節)

(一)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 神。
(二)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
水中的百物﹐不可跪 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三)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 ---。
(四)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
(五) 當考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六) 不可殺人。
(七) 不可姦淫。
(八) 不可偷盜。
(九) 不可作假見証陷害人
(十)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我們要思想﹐十誡的聖約意義﹐仍是極美善的定理常規﹐可以幫助信徒或世人﹐走向極美善人生 (然而﹐第四誡安息日(星期六)被新約主日(星期日)所取代。守安息日的嚴格規定如割禮一樣﹐不再在基督徒身上具有約束力)﹐。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天地都費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福音五章十八節)。從此可知舊約裡十誡的意義在今日基督徒的實際生活極有應用價值﹐禢浩榮著<永恆的十誡>一書第五章有關(十誡之約與耶穌的新約)曾這樣說﹕“舊約的時代﹐ 神用嚴厲的‘要’與‘不要’方式來要百性遵行其旨意或道德要求。十誡就是最明顯例子。 --- 到了新約﹐耶穌則改以溫和﹑善導的方式來要信徒有崇高道德水準。八福就是最明顯例子﹐如”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神沒有改變祂對人的要求﹐事實上﹐十誡與八福在精神上是共通的。 神也沒有由嚴厲的 神變為慈愛的 神。無論是舊約或新約﹐ 神也一樣嚴厲﹐也一樣慈愛。改變的只是方式。不同的文化﹐就要有不同的方式---”。作者又說到﹕”--- 神 在西乃山所頒佈的誡命典章﹐是要建立一個伊甸園式的新群體。 神的至終心意﹐是藉著此祭司國度﹐使全世界都回歸伊甸﹐重得和諧。 神在新約建立的教會群體﹐也是要建立這麼一個伊甸園或群體。藉著教會的見證及傳福音工作﹐使世界回歸伊甸﹐重回 神的創造心意。---“ 所以,認識舊約聖經和十誡並遵行十誡的精神﹐是基督徒全面認識上帝一個必要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佛的階段

學佛的階段可分為信、解、行、證。信願就是發菩提心,發心學佛。佛教注重智信,對一切法,皆應格物致知,然後實行。從篤行的實際經驗中,得到証悟,便能真正體會,明心見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各有因緣,修行程度有別,或各有前因,和各自力修行的成果,便會到達不同程度的了悟和感受。同檯食飯,各自修行,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依他因緣而存在,在這種種因緣,有特別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條件,這就是心。一切法不離心的關係,缺了心識的因素,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心為一切事物如此存在的因素,當然要影響一切了。現在的報體,由前生業力所招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營養,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的報體,可能在業的局限內,起著很大的變化,這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分。佛說:「心種種故色種種。」由於心有種種差別,所以身色也有種種差別。這雖是從動物的種類,代代相傳,前後的影響而說;但眾生自體,從前生到後生,受到識的決定影響,也可從這種推論而信解。我們未來的報體,實受著現在心識作用的決定影響。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在我們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有很多例子,近來報章有以下的一個交通意外的例子:某人,他是一位專業工程師,太太也任職於銀行,有兩名兒女,生活不錯。因近日買了部新房車,到新界遊車河,但他平常愛開夬車,不幸地與一巨型貨車相撞,造成慘劇,三人當場因傷重死亡,留下七歲的兒子,也身受重傷,吉凶未卜。這類莫明其妙的悲慘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也會問,天啊,為什麼好人會早死?壞人、惡人,卻亨受到快樂和財富,也可能成為社會的名流。不過,我們也會見到作惡的人,即生受惡報的例子。總之,我們可以了解的是業力使然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異熟的招感而矣。

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我」字,不是指佛陀本身,而是指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在宇宙中人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每個人皆要向自己的一切作業負責,一個人的吉凶福禍,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一個人是否生活如在天堂還是生活在人間地獄?是否能離苦得樂?不是名利或財富的多少來決定,而是全靠自己實實在在地修心養性,使自己的人格淨化昇華,才能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梁啟超先生說:「冬天晒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是總要親自去晒,旁人卻替你晒不來。」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但是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去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成佛之路,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工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督教信仰也可分為‘信’‘悟’‘行’’證’的階段。但是﹐最要緊的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分別﹔我們也要明白﹐今日的民間佛教已是多神的了。而基督教是信惟一真神論的﹐如十誡的第一誡“徐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這個“別神”當然包括我們所崇拜一切其他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東西﹐例如﹕金錢﹐財富﹐地位﹐權力﹐自我中心﹐愛情﹐學識等等。因為聖經教道我們不能同時服事兩個主。既然﹐所信的是惟一的真 神﹐我們還可有選擇嗎﹖

祈禱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部份。藉著主耶穌基督作了贖罪祭﹐釘身十字架﹐流出寶血﹐罪得赦免﹐信徒可向神祈求悟性﹐明白神的旨意﹐得著聖靈的交通和充滿﹐與神同行。聖經是神的啟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光和不同的處境﹐可有不同的啟迪。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行事為人去回應 神對自己的呼召﹐成就祂救贖人類的計劃。這樣﹐我們便合乎 神的心意﹐不枉此生。

因此﹐基督徒的生命就成為美好的見證﹔無論處身於順境或逆境中﹐信徒對 神的信心﹐信靠﹐和信服 的踏實行為﹐皆能榮耀 神並增添別人的益處。很多時候﹐信徒也蒙 神保守和恩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人們研究佛學或學佛都有一個目的,這就是追求人生的真正快樂,轉迷為悟,離苦得樂。佛陀說明了人生是苦的,有缺陷的,更說明了世間一切法的因果關係,在於苦、集、滅、道的四種真理。

因果經說:「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信佛的人必重結良緣,隨遇而安,保持心境安泰。

作者從學彿而轉信基督耶穌是基於佛學是無神論;而作者卻相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因祂的慈愛並救贖人類,使人有永生的盼望。 若沒有基督耶穌的捨命,釘身十字架,為人類的罪作了挽回祭,第三日復活,第四十日升天,又叫聖靈降臨內住於信徒心中,保衛他們,引導他們行走義路的話,信徒必不能靠自力得新生命,走上成聖的路。基督徒的生命歷程就是要走天路的歷程,有永生的盼望。新約聖經使徒行傳四章十二節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求。」(祂就是第十節中所指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羅馬書七章十八至十九節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 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這段經文說明世人無論在肉體或意志上都很薄弱,縱使我們知道或堅定立志要“行善”,要作個“好人”,但因著罪性的問題,人往往不能自控地或明知故犯地做了一些背道而馳或違背良心的事情。因此,人根本不能自救,更不能靠自己“行善積德”來洗淨一切的過犯,唯有靠著神的愛子主耶穌基督的救贖(祂以無罪的身份,來代替我們承受罪所帶來的懲罰)才能得救,哥林多後書五章廿一節說「神使那無罪的(主耶穌),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另外,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又說:「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所以,人類必需知罪、認罪、悔改、求 神赦免﹔接受主耶穌基督為生命的救主,掌管日後的生命。 神必「赦免」我們的罪孽。(彌迦書七章四節)。我們便能與神和好,踏進重生得救之路,經歷更豐盛的人生。

聖經啟示錄廾一章﹐神 應許信徒一個新天新地﹐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第四節說﹕“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第七節“--- 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兒子。”第八節說﹕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你願意放下自我,求神進入你心中嗎?滿有恩典的神,祂必拯救信靠和信服神的人。

2009年11月26日
 

閣下尚未登入...

如閣下為葡萄樹會員, 建議閣下先行登入!
姓名:
主題:
回應:
驗證碼:  [新的驗證碼]
 
   

 

Copyright © 2006-2024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