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網上電台 隨想隨筆 信仰見證 認識真理 音樂分享 教會講壇 創意短片 聖經靈修
 
澳門時代

《澳門時代》於1995年初由數位澳門青年信徒與宣教士組成,其首要任務是出版《時代雙月報》,為澳門文字福音工作開拓新里程。1998年起,本會蒙中華福音使命團調派宣教士支援及統籌本會事工。本會以非牟利宗教團體在澳門註冊,經費主要來自港澳信徒和教會的奉獻。

《時代月報》(原為雙月報)是澳門目前唯一的福音報,一九九四年創刊,出版宗旨是「向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傳永恆不變的時代信息」。每期均以不同的專題探討社會及人生問題,藉此啟發思想,探索信仰。該報現每月印刷六千份,免費贈閱,主要索閱站包括: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廣星電訊、基督教中小學、教會機構及社區中心,讀者以知識份子為主。

網址:http://www.macautimes.net/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隨想隨筆 » 澳門時代 » 生命深沉的哀痛

  生命深沉的哀痛 (澳門時代)
其他文章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曾經受凍者,才能體會太陽的溫暖。經歷過人生苦惱者,方知生命的可貴」。而對於年輕喪女的母親來說,是多些沉痛與無助,其傷凍是需要那麼多的溫暖,其悲傷是需要多麼的關愛。

 看著那熊熊烈火,棺木跚跚而進。但不斷聽到有一把哀怨、悽厲的聲音大聲呼叫,有一位母親雙手不斷拍打自己的頭腦,「啊女!是啊媽不好,沒有好好的照顧妳!是啊媽不好!............」,場面十分的暗然、悽酸。

一.生命何價

一個十分漂亮、甜美可人的少女,對於很多女性來說,是夢寐以求的外表。但是在一分鐘之內就永遠離開這個世界。這突如其來的惡夢,作為一位母親,就如睛天霹靂,內心深處就如千刀萬剮。作為前線的社會服務者,特別是福音戒毒機構,面對生離死別的個案也不少,但這麼悽厲的哭聲,內心這麼的悲痛,十分深刻地印入我的腦海之中。在整個追思會上,我不斷自問,我可以作甚麼呢?看著那聲廝力竭的哭聲,讓我內心深處也泛現出傷感。雖然女孩對我們來說有點而 陌生,只不過來過中心幾次,但看到其母親的傷痛,讓我更深思想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台灣生死學之父傅偉勳教授(1993)指出,我們生存或生活的每一時刻,也同時即是「向死存在」的時刻,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終究要看每一實存主體的獨特態度、價值觀、生死觀等如何,完全屬於存在主義所云「實存的抉擇」。因此,當我們了解到人的生命有限時,焦慮就會提高。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時,我們反而能夠把握眼前時刻的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去完成所有的計劃(李茂興譯,1996)。而且尼采也表達到:「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從他們的看法指出死亡與生存是在乎人瞬間意念,就這瞬間我們對生命的嚮往,對生命生存的價值。就如聖經說:「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豫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 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徒17:26~28)」,上帝給我們生命是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只是因我們罪的原故,迷失了方向。雖然我們沒有權利選擇那個家庭出生,在成長的歷程中得不到應有的愛護。但是,可以肯定!就是在世界上千千萬萬人群之中,自己是獨特一個,因沒有第二個的我有這樣的外表和經歷。所以我們不能單看環境如何周遭,家庭如何零亂。可看重的乃是活著有價,願意去發掘生命的意義,建立起積極、正向的人生觀。以致在各種的痛苦中能忍受得著,生命活現與眾不同的精彩。

二.悲傷者的關顧

呤……!電話響起,一把沉重的聲音,帶著幾分傷感:“劉主任,可不可以找牧師為我妹妹作安息禮”,其心情是多麼的無助。當了解整件事情後,讓我感受到事件的迫切及重要性,立刻找傳道人跟進及處理整件事情,因知道這突如其來的死亡信息,對整個家庭是十分震驚,其不信、沮喪等心情不斷浮現,心靈中的無助、罪疚、憤怒及譴責等,都是喪女之痛的反應。因「悲傷」就是失去所愛的人而引發的痛苦反應,也就是說,當我們失去最愛的人,或最重要的東西時,會感受到傷心,甚致會有哭泣的表現。所以當看到媽媽不斷拍打自己的頭腦,不斷發出自責的哭聲時,深深的感受到失去至親的悲傷,而作為一個基督徒,要感受到傷痛者的處境,盡量避免讓傷痛者陷在孤獨、無助的困境,就如聖經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 12:15) 」。

三.支援團體的重要

在關顧悲傷者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陪伴、支援的重要性。而另一邊箱,要思想的乃是如何為自殺個案進行喪禮,對教會來說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但也不能不想的問題。但對於一個前線主管、一個傳道人及一個輔導者的我來說,所看重的不是已去的人,乃是活生生,正是無助、悲痛、自責的家人,透過追思會的舉行,就是讓悲傷者體會人間有情,活著有愛的體驗。讓基督的愛進入她們的家庭之中,進入其無助的心靈深處。在追思會的場面上,看到其家庭親朋戚友不多,但機構全體同工、教會的弟兄姊妹,續一為傷痛的媽媽握手、擁抱,其行動讓其家人帶來了無限的關懷、安慰和支持。

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
S.Y部落主任
劉展瑞


在中國的社會裡,生命的結束往往會為在世的人帶來傷感,因為他們會覺得結束就等如結束。在亞思的追思會中,讓我回憶很多,而雖然對她的認識不多,但看到家人的傷感及哭泣聲,就好似自己的親人離世一樣,但當晚傳道牧者的一句說話,讓我重新反思基督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以及追思禮拜的真正意義。那就是所有的儀式都是為在世的人而做的,因會中會用詩歌及禱告來為大家帶來平安及莊嚴的訊息,是有別於其他宗教會很嘈及哭哭啼啼。最後,我再一次認定亞思已在天父的懷中得到安息,雖然她已離開我們,但總覺得她與自己一樣,選擇了耶穌基督為個人的救主,一同享受永遠的生命及主內的平安。願平安臨到亞思的媽媽及哥哥那裡,願他們早日認識基督的信仰,與亞詩一樣一同享受永遠的福樂,將來可以在天家團聚。

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 • S.Y部落社工 • 啊昌

參與許思的追思會,原本對需參與一位不認識的人的喪禮,初時總有點怪怪的感覺,可能是受中國人文化影響,覺得參與「白事」是一件不幸運的事情。但當真實地面對時,卻被沉重的感覺取代了,看到她的家人的悲傷,真的很傷感,還帶給我許多對死亡意義的反思。

人生在世,需面對許多不同的甜、酸、苦、辣。每天都有人旦生、也有人死亡。死亡,看來很遙遠,有時卻很接近。近得你無法忽視,但卻又難於處理、面對。雖然我的身份是社工,可是當面對死亡時,卻有點不知所措。安慰的說話,聊聊數句。為着,是渴望安慰親友,加強她們生存的力量。卻有感力量不足,怕被覺得只是表面的安慰、怕是沒有傳逹到親友的心中,只希望她們能收到了他人的支持,重建起對生活的盼望。

除了親友的傷感讓我有所反思外,對自己的「身後事」亦有所思考,中國人普遍對「死亡」十分忌諱,因此很少思考和討論對自己的葬禮該是如何?但葬禮是生命中親友與你最後的接觸,同時對親友的悲傷是一種撫恤,有應是開懷地一同討論,就如喜宴也會互相給予意見,為何喪禮卻不行呢?我曾請合上眼睛,想一想……「若能在死後親眼見證自己葬禮,是希望能如何安排?希望邀請哪些親友出席?……最後的畫面是一位殯儀化妝師正靜靜地為「我」掃上最後一抹胭脂,那能不能把我妝扮得更漂亮,不要紅圓圓的臉色呢?鏡頭再一轉,棺木已被送到墓地,可以在清幽的環境下葬嗎?」。有關於死亡的疑問有許多,但能答覆你的卻蓼蓼可數,這種就是局限於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在此時,曾有一句聲音在心中響起:「我不想死的一刻才遺憾,後悔沒有對某些人道歉,或沒有對某些人說『我愛你』等等,希望臨死前,可以聽聽親友對我說真心話,然後閉上眼睛,回顧一生。」。其實,參與一個不熟識的人葬禮,亦可增加人生中的體驗和意義,是意想不到的體驗收獲。

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S.Y部落社工•coie

十月份才是第一份工作的第一天上班,回到中心不到一小時被告知第二天要出席追思會,這無疑是一個意外,而在討論追思會的細節時主任竟說了一句「去慣」更令我無奈而又感覺複雜。當回到家時,我沉思這份工作,聽起來好像只跟毒有關,了解後是與藥物教育有關,專業的說是與減傷有關,今天感覺離死亡那麼近,毫無心理準備下,就是要出席,說到底,就是人的工作,與生命有關。

在追思會上,一面面陌生的臉孔不約而同的沉重表情,不久傳來淒厲的哭聲「刺擊」着心臟,我淚水強忍,心痛的是不知「許媽媽如何走下去,但你一定要走下去」。老實說,新員工的淚水是蠻奇怪的吧!追思會開始後,副主任說了一些「妹妹」的故事,這刻,我對她有這麼一段話的認識,就是「睇住呀,小心呀!」黃姑娘也說︰「追思會是為在生的人而設的,許多人喜歡問為甚麼,事實上問為甚麼是過去的事,而我們要思考的是未來,是如何,How!」許媽媽,你就這樣活下去吧—「睇住呀,小心呀!」

「人生無常,珍惜生命,活在當下」,誰人不會說,誰人能做到。「Why, how and right now」,都離不開輔導工作的話題。與人的距離有多遠有多近,也許是從學會聆聽自己的心,她(心)說我喜歡與生命工作,只因深信生命能夠影響生命。

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S.Y部落社工•先行

作者:澳門時代


未有回應

 

Copyright © 2006-2024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