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網上電台 隨想隨筆 信仰見證 認識真理 音樂分享 教會講壇 創意短片 聖經靈修
 
認識真理目錄
與神對齊-張哈拿牧師
先知恩賜之危與機 The Gift of Prophecy
烈火學校 School of Fire
新造的人 New Creation
至聖所的禱告-張哈拿牧師
進入豐盛使徒性年代
重要屬靈兵器學習-號角
活出真理-布永康
恢復大衛帳幕-琴與爐
新婦戰士 – 邁向成熟
主日崇拜 II
如果我可以
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敬拜讚美節慶 Praise & Worship
達成目標的決心系列 ~ DETERMINATION
信心-祝福及醫治的鑰匙 ~ FAITH
新生命行為 VIII – 克服癮習
新生命行為 VII – 態度和行為
新生命行為 VI – 基督徒女人
新生命行為 V – 基督徒婚姻技能
新生命行為 IV – 真正的自由
新生命行為 III – 父母教育
新生命行為 II – 家庭的認識
新生命行為 I – 自我認識
主日崇拜 I
星火飛騰
走出憂谷
開卷有益
中國生肖
建立合主心意的教會
廣東客屬教會的恩典源流
信仰與文化
明道聖經專題講座
創世記系列
生命的抉擇
從約翰福音看耶穌基督身份
第五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第三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八福
十架恩情
星空深情 - 聖誕節文化與意義
襌修與靈修
基督徒與佛教徒的對話
如何向佛教徒傳福音
揭東方閃電的邪教本質
不住增長的信心
十字架道
基督徒信仰入門
從文化角度認識中國宗教
信仰市場‧消費教會
「耶穌的另一面──Marcus J. Borg 眼中的耶穌」講座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認識真理 » 新生命行為 VII – 態度和行為 » (單元 26 – 美德:節制、勇氣、智慧、公義)課 4 – 公義

  新生命行為 VII – 態度和行為 ((單元 26 – 美德:節制、勇氣、智慧、公義)課 4 – 公義)
其他章節

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基督徒女人。它會提高學生對神設計的女人的尊重。


第7課 - (單元 26 – 美德:節制、勇氣、智慧、公義)課 4 – 公義
  

美德:節制、勇氣、智慧、公義
公義
卡森‧裡德
神學博士


開始本講之前,請寫一下你對「公義是司法部門的事」這句話的看法。請將你的想法寫在所附的問卷上,然後將它放到一邊,直到本課結束之後再拿出來。我們還建議你一口氣讀完全部課文,中途不要查閱經文。最後,在完成問卷之前,回頭更細緻地學習一遍。

一、介紹

傳統上,公義被定義為「人有心償還自己所欠下的債。」然而,更簡單恰當的一種說法把公義說成是在情況發生時做正確的事。這並不容易做到。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測量公平的測量器。這個測量器把人生活中的情況都記錄下來,一有不公平的事發生,就立刻作出反應。

當然,這個測量器並不總是準確的。它經常沒有被校對好。因此,人對公平的衡量不會準確。儘管如此,人心中的是非觀念證實了人心裡的確有公義價值觀。使徒保羅在羅馬書裡,指出了公義的普遍性,說外邦人雖然與神沒有契約上的關係,但心裡卻有律法的概念。這律法所涉及的部份內容就是公義。( 請閱讀羅馬書 2:14-15)

二、什麼是公義?
公義是一種對待人和希望如何被人對待的方式。公 義是一種偉大的社會美德。社會有了公義,和諧、信任和平安就會佔上風。沒有公義,恐懼、不安和違法的行為就到處氾濫。公義使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教人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用公義的目光看人,我們就把別人視為神的子女。他有神所賜的權利,他的權利應該受到尊重。

儘管公義的司法經常被視為冷酷無情的概念,但它為人的福利和幸福打下了基礎。公義為社會帶來喜悅和秩序。它就像在遊戲場上的指揮一樣,給每個人在人生中平等的機會。它也像十字路口的交通燈一樣,給行人提供秩序。公義在黃金原則中體現出來:你要別人如何對待你,就要如何對待別人。

1.做到公義的艱難
做到公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並不給人平等的環境和機會。有的人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坐下來想像如何做到公義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其實,公義在世界上是找不到基礎的。公義在神那裡才能生根發芽。神才是永遠公義的。正是因為公義,他才讓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他要耶穌為人的罪付出代價,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瞭解他的愛。(見羅馬書 3:21-27)神經歷了所有世上的不公。逮捕一個無辜的人,並判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顯然是不公義之舉。

既然神能忍受不公,為我們洗清罪過,神要求我們按公義行事就並不過分了。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公義既然是知道是非,秉公行事,那我們怎樣去做到呢?

2.公義有三種形式
把公義分成三個部份有助於我們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做:
  • 公義必須反映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
  • 公義必須反映在社會如何看待個人這一方面
  • 公義必須反映在人如何看待社會這一方面
三、人際關係中的公義
人際關係中的公義以神開始。神會把事情擺正,把斷絕的關係修補好。按公義行事的人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公平待人。他有如下的特徵:

1.說真話
說謊如今在美國已相當普遍。人們認為,小謊言並不傷害別人。但是,小謊言會迅速地成為大謊言。人很快受到傷害,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人不說真話,人際關係就不會在災難中倖免。

2.性行為純潔
性行為檢點是對配偶的忠誠,對神的信心。這也顯示了對他人的尊重。

3.償還別人的損失
在為人處事上出錯是正常的。但按公義行事的人會主動地謀求和解,並償還給別人造成的損失。

4.信守諾言
按公義行事的人會無條件地信守自己的諾言,言出必行。

5.原諒別人
按公義行事的人不僅會擺正人際關係,還意識到公義本身的局限性。瑞侯得‧ 內貝爾(Reinhold Neibuhr)說,「任何的公義如果只停留在公義本身,它會立刻成為不公義。這需要比公義更為優越的東西來救援。」

四、個人和社會
公義的第二和第三方面涉及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是什麼?聖經裡有許多的經節清楚地指出公義的這些方面。舊約聖經裡所記載的先知們對公義的重視首先是因為他們相信神的本質,也相信神對人的指示。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人有不容侵犯的尊嚴。這是因為神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請閱讀阿摩司書、何西阿書或以賽亞書,你會發現先知看到了神對社會公義的重視。

新約聖經也有同樣的描述。耶穌對社會的公義進行了討論。耶穌向人類介紹了神的國。神的國涉及人死後的生活,也涉及人在今生今世的生活。耶穌不僅論述了來世的問題,還討論了人的現實生活。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和偏見應該受到抵制。耶穌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進行了批評。海瑞‧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寫道:

他的同族人歧視撒馬利亞人。所以,他講了一個寓言,把一位撒馬利亞人講成了英雄。人們恨羅馬人。但耶穌這樣地評價一個品格高尚的羅馬人,「我實話告訴你,就是在整個以色列也找不到這樣有信心的人。」人們不喜歡自己的鄰居西頓人。所以,耶穌站在人前,說:「在以利亞的時代,以色列有許多的寡婦。以利亞被遣往西頓的撒勒法,去見一個寡婦。」 耶穌的教義是愛所有的人,尤其是愛那些受歧視的
人。 1

五、公義的美麗
公義並不很引人注意。勇氣看起來很神氣。它總是衝進危險地帶,救人脫離危險,它使人成為英雄。同樣,慷慨也很招人喜歡。為奧林匹克運動隊捐二十塊錢,或捐錢給慈善事業比自己還債要風光地多。但是,公義十分必要。勇氣和慷慨的風光使我想起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雖然一時很光榮,但從長遠來看,按公義行事對個人和社會更為重要,儘管這樣做從表面上看並沒有多少好處。

按公義行事必須一如繼往。它給別人帶來平安和尊敬,給我們提供安全感,因為它限制人的貪婪之心。它提倡公平,因此會帶來和諧。公義一定反對偏見。

六、秉公行事
秉公行事是什麼意思?請看一看你自己的環境。你與什麼人有日常接觸?想一想你的家人、同事和鄰居。每個人都有責任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秉公行事。

在社會的公義上,人們常以為自己無能為力。但是,耶穌號召我們秉公行事,我們要響應。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公義平等的盼望。我們要審視自己,著重於改變自己的行為,而不為是否能改變世界擔憂。

司提反‧寇威(Stephen Covey)在他所著的《最有效率的人所有的七種習慣》一書中寫道:「衡量自己主動性的一個有效方法是看一看自己在哪裡花時間和精力。每一個人都有各種各樣所關心的問題:健康、孩子、工作、國債、核戰爭。我們可以把自己所關心的問題與不以理睬的問題分開來看,畫出自己「所關心的圓圈」。

仔細分析一下在我們所關心的圓圈裡面的內容,我們就發現有許多問題根本就不受自己的影響。我們因此可以在這個圓圈之內畫出一個小圓來代表我們對其有影響的問題。主動的人專心於這個小圈裡的問題。

六、總結
秉公行事大有好處。但對基督徒來說,公義本身就有來自神的賞賜。大衛在詩篇33 中說,「主的眼睛看顧公義的人,主聆聽他們的禱告。」

現在,請複習本課,並仔細研修有關經文。
----------------------------
1 見海瑞‧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所著《親愛的布朗先生》, 一九六一年版,第一百七十六頁。

承蒙「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授權轉載
新生命行為課程已經應用了27年。它還在不停地編輯和增新。
在過去 的幾年中,「New Lif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NLBI)
已經幫助數千人找到了比以前更有意義,更完滿,更充實的新生活。


未有回應

 

Copyright © 2006-2024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