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堅尼,是現代社會魅惑邏輯的典型。
一九四六年七月五日,第一件比堅尼泳衣公開展示,而比堅尼(bikini),就是早幾天美國進行原爆試驗的珊瑚小島名字,突顯它的爆炸性。在設 計師Jacques Heim和Louis Reard的比賽中,前者宣稱發明了「全世界最小的泳衣」,名字是Atome,後者便宣稱發明了「比全世界最小的泳衣還小的泳衣」──Bikini。
有兩項發展,若沒發生,比堅尼是不可想像的:一是內衣革命,二是游泳的普及。
二十年代西方,女人還是穿馬甲(corset),一戰期間大量女工湧現,馬甲便變得累贅。一九一七年美國政府呼籲別穿馬甲,據說省下的金屬夠造兩艘戰艦。
中國民初廢除纏足,卻流行束胸。一九二七年,廣東省政府發起「天乳運動」,全省女子禁止束胸,「胸衣」(胸圍)日漸流行。
二十年代香港泳棚林立,一九二九年在國內掀起「游泳熱」。一九三三年,代表香港的楊秀瓊,囊括全運會全部五面女子金牌,成為時尚女性代表。
祼體,感覺「沒穿」,「沒穿」就是羞恥。除非,我們有辦法把祼體變成「穿上」,例如藝術、示威。
 |
比堅尼,通過遮藏部分來達到炫耀全部。全世界第一件比堅尼泳衣。 |
比堅尼的精神分析:祼體上的一塊布,使身體變為「有穿」,那塊布把身體分割,通過把(淫穢的)部分遮藏,使餘下的變成炫耀。露出的炫耀,正是由被遮藏的部分轉嫁。零點遮藏,使全部變成炫耀。
最少的,不必就是「三點式」,有些土著只遮蔽下身。比堅尼是現代社會的病徵,那「三點」是禁忌的定點化,定點,然後化零,就像無糖可樂、超薄安全套或瘋狂過山車,都是一樣的極限主義(minimalism)。
比堅尼,把曲線幾何化。自古女人要「豐乳肥臀」,唯獨比堅尼,它的幼條剪裁,令肥胖變得難看,曲線上多出的曲線,叫做贅肉。
除了比堅尼邏輯,旗袍和婚紗,是不同的誘惑邏輯。它們謙卑,其實源於更多的身體禁區。女人穿比堅尼,擔心「走光」,說明「少」跟「沒有」的天淵之別。
比堅尼邏輯,就像基督教神學的「唯信」。唯獨信心,把屬於人回應的信從別的行為中分出來,成為白白領受的零點,好讓所有行為都榮耀神,俗世可成聖。
防曬稱霸,蛯原友里散發陽光魅力,那自信,以比堅尼條帶為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