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必看笑片。新年上的,不一定是賀歲片,賀歲片會喜氣洋洋、群星拱照,而且是笑片。賀歲片,八十年代有《最佳拍檔》系列,九十年代是《家有喜事》系列,源頭可直追梨花園在歲末唱大戲的中國傳統。
笑片(comedy),跟悲喜劇和嚴肅喜劇不同。看笑片,不過是想大笑一頓而已。
影評人不愛寫笑片,不,是笑片不歡迎影評人的品評,甚麼高檔的鏡頭分析、精神分析,對著笑片只能啞口無言。
笑片,不是爛片。爛片是指你花十塊錢(或者給你十塊錢)也不會看的片子,笑片卻百看不厭。週末跟春節長假,必有笑片重播。笑片,適合一家人吃團年飯看,或者打麻將時候,開給孩子看。
笑片,是電影最早的類型之一,劇情片是後來的事。第一部版權電影是《打噴嚏》(Sneeze, 1894),浸大教授吳昊指,那是第一部笑片。
電影,最早不過是歌舞雜耍表演(vaudeville)和嘉年華會的活動之一,第一間戲院是一八九七年才在巴黎落成。看電影,本來就像中國看小戲(皮影戲、木偶戲)和大戲一樣,是年宵和慶典節目之一,是邊看邊吃邊說邊笑的。要關在黑房子裡,只准吃爆米花喝可樂,還不准說笑,是相當特殊的近代看戲模式。
搞笑,哲學家和神學家都不喜歡它。東正教會把爆笑或搞笑(Smekhotvorstvo)看為罪,魔鬼就是小丑;幸好西方教會有聖法蘭西斯的轉折,他被稱為主的小丑(ioculator Domini)。
為甚麼笑片好笑?在大笑之中,有一樣東西回來了,而且它就站在那排除它的事物當中。一些事情定為「好」,它就把「壞」排除,只是,「壞」裡面也有人渴望的好東西。笑片,讓那東西突然躍現,還大搖大擺──哈,我們笑了。
來想一個喜劇神學(comic theology)吧。搞笑,有一種魅力。它不跟規則衝突,而是使規則無效。保羅就寫過,善惡交戰沒有出路,恩典卻令律法無效,爭戰就取消了。恩典,就是小丑。奧蘭主教(Gustaf Aulen)指出,頭十個世紀,教會一直主張基督得勝論(Christus Victor):撒但害了耶穌的命,誰知耶穌下到陰間,把撒但的牢房都開了,撒但輸了。這不是笑劇嗎?
耶穌的笑,不會像耶穌電影裡的那樣似笑非笑。他大概在婚宴裡暢懷大喝大笑,才被說成是貪食好酒。
世界不允許人走近,笑聲卻踐踏冷漠。戲院裡傳出哈哈大笑,那時候,人感覺特別近。
轉載自:時代論壇 第一○六六期.二○○八年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