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網上電台 隨想隨筆 信仰見證 認識真理 音樂分享 教會講壇 創意短片 聖經靈修
 
認識真理目錄
與神對齊-張哈拿牧師
先知恩賜之危與機 The Gift of Prophecy
烈火學校 School of Fire
新造的人 New Creation
至聖所的禱告-張哈拿牧師
進入豐盛使徒性年代
重要屬靈兵器學習-號角
活出真理-布永康
恢復大衛帳幕-琴與爐
新婦戰士 – 邁向成熟
主日崇拜 II
如果我可以
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敬拜讚美節慶 Praise & Worship
達成目標的決心系列 ~ DETERMINATION
信心-祝福及醫治的鑰匙 ~ FAITH
新生命行為 VIII – 克服癮習
新生命行為 VII – 態度和行為
新生命行為 VI – 基督徒女人
新生命行為 V – 基督徒婚姻技能
新生命行為 IV – 真正的自由
新生命行為 III – 父母教育
新生命行為 II – 家庭的認識
新生命行為 I – 自我認識
主日崇拜 I
星火飛騰
走出憂谷
開卷有益
中國生肖
建立合主心意的教會
廣東客屬教會的恩典源流
信仰與文化
明道聖經專題講座
創世記系列
生命的抉擇
從約翰福音看耶穌基督身份
第五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第三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八福
十架恩情
星空深情 - 聖誕節文化與意義
襌修與靈修
基督徒與佛教徒的對話
如何向佛教徒傳福音
揭東方閃電的邪教本質
不住增長的信心
十字架道
基督徒信仰入門
從文化角度認識中國宗教
信仰市場‧消費教會
「耶穌的另一面──Marcus J. Borg 眼中的耶穌」講座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認識真理 » 從文化角度認識中國宗教 » 中國宗教的整體面貌概論(下)

  從文化角度認識中國宗教 (中國宗教的整體面貌概論(下))
其他章節

傳統的基督新教如何看中國宗教呢?中國宗教和西方宗教有什麼不同?基督徒若能從文化角度去認識中國宗教,就不會將既有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因為傳福音需要知彼知己...


第4課 - 中國宗教的整體面貌概論(下)
  

分享:李志明牧師

四、中國宗教的整體面貌槪論(下)


4.3 外來佛教本色化過程中,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定位是什麼?佛教的定位是外來的佛教本色化的過程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佛教大約在何時傳入中原?大約是主後一世紀,道教是在主後二世紀,大約是漢末的時候,其實在東漢初期,佛教已傳到中國了,即傳入中土,當然我們了解佛陀,簡單來說,整個佛教是從釋迦牟尼,剛才想講穆罕默德,有時候讀得太多這些東西,有些名字會混亂,釋迦牟尼,即佛祖,簡單來說,其實這些說法很多,你看不同的書會有不同的說法,不過我所根據的資料,是較為可信一點的,因為其實是一些擁有博士學位,研究某個課題的學者研究出來的,佛陀其實是35歲得道,他在葡萄樹下頓悟,他相當的時候不進食,不進食之後其實他有再進食的,他是進食後才頓悟,因為不進食是令人模糊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他為何頓悟呢?因為當他開禁的時候,就是他進食的時候,回復力量後,突然間他明白了,其實他明白什麼?總之根據他在35歲的時候,在葡萄樹下頓悟,這是傳統的說法,他頓悟之後,他就開始傳教,傳到他80歲,他80歲才離世,他是經歷死亡的,那些佛教書籍都是這樣寫的。當然他死後500年,大約在那時候,他的傳播就分了小乘和大乘出來,這是他的信仰傳播。我想告訴你們一件事,當佛教入中土的時候,他是遇到困難的,那個困難就是如果我們了解當初的佛教的教思想,簡單來說就是四聖諦,十二姻緣,八正道,這些東西大家可以不用弄清楚,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說明一件事,就是怎樣去除滅苦難這回事。苦海,佛祖很著重一件事,就是為何人會苦?有人甚至問佛祖,其實人死了之後會往何處去,同樣都是問這個問題,大家猜一猜佛祖如何回答,他回答我不會回答你死了之後是怎樣,我現在告訴你現時的你,他用了一個比喻,現在你家中發生火警,我現在告訴你你家中發生火警,你快點逃走,你不要問我當你燒死後會怎樣,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同樣是有一點像孔子那樣說,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狀況很重要,現在每個人都在苦海之中,當然他們所指苦難的意思是很多種的,生老病死是苦,離愁別緒是苦,開心也是苦,樂也是苦,因為當你快樂之後就更苦,有沒有試過?當很開心的時候,出席完派對後,那些跳舞越厲害的年青人,當他在回家的路上的時候,就越孤單,所以樂也是一種苦。然後整個佛教的教理,當中十二姻緣就是說明人為何有苦,很多種不同的解釋,執著是苦,最緊要是執著,你看事物不正確是苦,所以八正道就是:正視正聽正聞,什麼是正視,正聽,正聞?所謂八正道就是要按照佛教觀看事物的方法,始之為正道,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當然其實他裏面是相當複雜的,我想表達一件事,就是當他傳入中土的時候就有問題,他的問題是什麼?傳統原始的佛教,即佛陀所傳的佛教,其實是一個出世的佛教,出世是什麼意思?並不是指人的出生,是指離開這個世界,去修練,離開這個所謂凡塵,當它入傳中土的時候,其實是跟中國人有衝突的,即很多一信就要拋下父母,拋下妻子兒子去做和尚,要出家,所以當我這樣理解的時候,佛教到今時今日是經過很多轉變,基本上一個轉變,從這本書中作者寫得很清楚,這本書有它的學術性在其中,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是一本相當容易,如果大家想看一看佛教的書,寫得比較能夠明白,因為連我都明白,我假設大家都會明白,因為它是用白話文來寫的,而這個作者其實他是有點深度去寫佛教的觀念,在這本書裏面,作者表達整個佛教的改變,即中國化是什麼意思,就是將出世的觀念慢慢轉化成入世的觀念,當然並不單止這本書,有另外一些書籍記載,其實佛教都經歷不同的演化的,佛教也有不同的門派,大家知道有什麼有關佛教的門派?藏全,比較原始一點是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唯色宗,律宗,密宗,跟著有藏全佛教,還有淨土宗,其實這些轉化告訴我們,佛教是一直調整它自己,調整到最要緊的是禪宗,直到現在十分知名的,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禪宗的六祖慧能,他是最經典的一個人物,他有什麼經典?簡單而言,禪宗是從達摩禪師開始,達摩去到五祖的時候,五祖就是弘隱,弘隱年紀老邁,開始要將衣砵傳下去,他就叫齊他自己的弟子,他出了一條試題,他的大弟子叫神秀,跟從他已有一段日子,另外一個是慧能,慧能這個人很有趣,根據一些可靠資料,這個慧能是文盲,但是他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當弘隱說他要傳位,你們每一個都可以得到這個位,只要做一件事,你們寫一個偈語,所以現在中國人常常說傾偈,傾偈其實源於佛教,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說法,不過偈其實並不是指閒聊,偈者是說一些有意義的話,說一些人生的道理,說一些人生的體驗,他對所有弟子說,每個人都寫一句偈,大家就去寫,當中最知名的是,神秀寫了一句很知名的偈,就是身是葡萄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事,勿使惹塵埃,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偈?這個並不是慧能寫的,是神秀寫的,好不好?其實都已經很厲害,他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個大弟子寫的,另外慧能就寫了另外一首,並不是我剛才所講的,他是文盲,他叫他的師弟去說出來,他的師兄寫出來,那句是什麼?葡堤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意思?我跟大家解釋一下,我還是讀出來,不用自己解釋,免得解釋出錯,很多時候我們解釋別人的事情,我們會解釋出錯,因為我們用了自己的解釋方法,其實這句偈語很明顯表示,作者明白神秀的偈是透過將心看作為一清淨的主體性,其實大家不要以為佛偈很容易明白,其實也不容易明白,大家知道什麼是主體性?我站在這裏,我就是主體性,但這個我被拿出來,成為一個客體性,因為身是葡堤樹,為什麼可以身是葡堤樹?身是葡堤樹就是說明一個主體性變成客體性,這個其實是十分特別的,他繼續說下去,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一個主體性變成一個客體性,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神秀將心體比作明鏡台,就是將主體性看為對象之一,或者可以這樣說,將主體性對象化,引至他第二方面的問題,就是造成身與心之間的一種決裂,將心體主體往外推,與自身的生命存在著二元的對立,你們明他在說什麼嗎?大家首先要明白這個,第一就是將主體性拿出來變成對象,這個形成將心和身成為二元的對立,二元的對立有什麼問題,這個就是第三方面,就是將世界分裂成為兩部份,一部份是超越清淨,另一毎是經驗污穢的,這個就是問題所在,大家看到這個問題嗎?如果我們想清楚,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基督徒都正在面對,就是我覺得有個律,即我們覺得自己裏面有個律,一拿出來變成一個對象的時候就有問題,即會變成不關我的事,保羅常常提到這件事,就是這個律都是自己來的,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慧能的解釋有一點不一樣,我們繼續看下去的時候,慧能說了什麼?慧能其實並沒有將心體向外推成為對象,成為對象就好像明鏡台一樣,他沒有這樣做,他將心體並不是葡堤樹,明鏡也不是台,即否定了這些,而沒有外在化,使自己整體生命往外推,使整個身心和生命分割出來,形成一個分裂的狀態,跟著他講下去,這個慧能以心體是具有動進性(dynamic)的主體性,本著一不捨不著的態度,不停在世間中運作,即他並沒有抽離,由對象來看,他看一個人是一個整體,一動就整個都在動,一停就整個都停下來,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即屬靈是不分地域的,是分你在那裏,如果大家明白的話,請表示一下,為何這麼重要呢,因為如果我們回看佛教的歷史,慧能其實是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就是完全將傳統佛教的離世思想,把它帶回這個世界之中,從慧能開始,佛教就開始講出世又再世,我覺得是十分基督徒化的,我想再提出一點,什麼是無住的主體性呢?無住是一個觀念來的,所謂無住,即沒有任何住的地方,即你住的地方對你現象界種種的事物不沾染,這個無住的另一面,即同時包括了不捨棄的意思,即不住在這個現象界,又不捨棄這個現象界,是不是跟基督徒要入世但又要出世十分相似?但他們是調轉來說,人要好像在這個世界,但又要好像不住在這個世界一樣,在這個發展裏面,大家可以開始轉向,就是開始關心這個世界的事情,而當見到太虛祖師,或者是太虛禪師,當然他是否禪宗是有爭抝的地方,因為有些說法指他是唯色論的,是新的唯色論,我們不用理會他是唯色論與否,其實這個太虛就是將佛教帶回這個世界,不單是回歸這個世界,還要影響這個世界,就是太虛所產生出來的,而跟著太虛一直傳下來的,如果大家有了解佛教的時候,現在位於台灣佛光山,當中最出名的一個方向,大家要知道,佛光山是星雲大師所建立的,大家有沒有聽過星雲大師,大家要知道他,星雲大師其實就是承接著禪所產生下來的,不單要住在這個世界,更是影響這個世界,所以他有佛學院,如果大家看星雲大師的生平,其實你會發現他跟慈濟的另一個主持人,一男一女,他們發展的佛教,星雲大師發展的是人間佛教,他十分效法我們基督教,他有佛歌,即我們有詩歌,他造一些佛歌出來,是現代的佛歌,大家有沒有聽過?即不是一味喃嘸呵呢陀佛的那樣,是十分好聽的,他有佛教的詩歌,他有佛學院,他有佛學生,是收費的,開大學,有詩班,在窩打老道那裏,我們有一間窩福堂,窩福堂對面的就是佛香港堂,這間就是佛光山所開辦的,其實這個佛教所注重的是什麼?如果我們這種明白的話,他們注重的是從避世出世,帶回這個世界之中,但是他回到這個世界是跟他本身的教義的衝突,怎樣可以打完場?怎樣自我解釋?他從出世回到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並不是永恆的,即人會死,那死後怎樣?他們就回到一個古老的觀念,就是輪迴說,而這個輪迴說法亦配合了另一樣東西,就是因緣,即因果之間的關係。

4.4 綜合性的間宗教
當你回看整個中國宗教的面貎是基於儒家,釋家和道教,形成現在我們叫做民間宗教。民間宗教其實是一個集合所有中國宗教的元素,自己成立一些教派,我舉一些例子,大家有沒有聽過一貫道?有沒有人去過一貫道?很少人會去過的,因為那些地方是不能夠去的,雖然不用誓願才可以去,因為我都去過,當然入教是另外一回事了,參觀還參觀,一貫道有什麼主張?不錯,是五教合一,那五教?儒,釋,道,就是儒家,釋迦牟尼,道教,回教和基督教,叫做儒釋道耶回,儒釋道耶回五教放在一起,當你去到那地方,那地方十分有趣的,你拜那一個都可以,即你可以去到那裏各施各法,如果你覺得道教好,沒有問題,你找道士去講,連牧師都可以去講,所以我想表達的是,其實中國宗教是呈現著一種多元的狀況,那它的隱憂在那裏?隱憂就是我們對對方不了解,基於我們對對方不了解,我們去批評別人,有沒有人真的看過這本書?沒有的話,你可以考慮一下看不看,我並不認為他宣教的心不好,我是表達在當中所提及的一些觀念,是我們將我們的觀念付諸在別人身上,我簡單的舉一個例子,盡量不提這本書的資料,當中二十八章的打齋超渡,我不敢去評論其他的事,我並未深入了解,但是對打齋超渡有多一點點的認識,有幾個地方我想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作者在起源那裏寫著,自從佛道二教在漢民族中站穩了腳,喪葬形式開始逐漸向更為隆重的方向發展,這句說話聽起來有什麼問題?即是說佛道兩教站穩了陣腳之後,喪葬形式就開始轉向莊嚴隆重開始發展,如果我們一聽見這樣說,其實就好像這個道教或佛教故意教人大肆鋪張,但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並不乎合歷史,我剛才提及太平經,大家沒有看過太平經不要緊,我都是略略看過一下,因為有冊,都是用文言文寫的,當中我都未能完全明白,但是根據太平經的記載,太平經裏面是最早道教的經典,太平經的記載就是要主張薄葬,就是因為當時的人的葬禮十分隆重,因為要崇孔,不是崇孔,而是要尊重儒家思想,所以要厚葬那些人,反而道教倡議不要厚葬,它用另一個字叫淫葬,我們不要對這個字有反感,淫者即過度的意思,過度的去埋葬這些先人,這是此其一,當然我不會提名字,我申重聲名,這些是我個人意見,跟聽的是沒有關係的,所有的論點都是我個人負責,如果大家不同意,可以再作討論。另外,作者繼續提及如果在陰間仍可用金錢去賄賂那些官員,就是那些買路錢,燒冥錢,金銀比人,作者就指出這些錢燒給下面是疏通那些人,他的解釋是疏通那些人,那一定不是地獄,因為地獄是人最後的居處,在那處再不能犯罪,再不能擁有在生時應該有的東西,弟兄姊妹,我想指出一件事,道教的地獄並不是永恆的,只有基督信仰,即我們的地獄觀才是永恆的,道教並不是永恆的,如果是永恆的話就糟糕了,永恆是不會出來的,但是就是要他出來,他不能出來,怎辦?我認為在這裏我無意去批評,我想讓大家去分辨,去分辨對方是怎樣的一回事,在這裏我告訴大家,如果一個不用深入了解道教佛教的人看這本書,其實容許我這樣說是十分可笑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寫書,最好就要引用一些出處,不單這樣,還有一件事,就是書中說有人說若燒掉的東西真能在下面用,那麼將一些最先進厲害的武器,如戰鬥機,核彈,航空母艦,大炮等等燒進地府,那位先人一定做王,可能比閰王更厲害,但若你懂得這樣燒,別人也會如此,地府豈不大亂?甚至發生魔界第一次的大戰,跟著就是讀者便應該明白打齋超渡之說不可信,這個其實很有趣,燒一些東西下去,有趣嗎?我想問大家,為何中國人要燒一些東西下去?為何有這個觀念?這個是我們用邏輯去思考得到的,我想表達一件事,為何有這種觀念?剛才我已經提及過中國的宗教現在呈現的現象是跟整個歷史有關的,大家記得嗎?如果我們從剛才我們所提及過的,儒釋道跟那一個有關係?其實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你知不知道孔子曾有一句話,原來跟孔子有關係,是否真有其事就要跟它切蹉一下,孔子曾說過一句話,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汝祭汝不祭,什麼意思?意思是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就在那裏,祭祀鬼神的時候,好像鬼神就在那裏,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祭如果那個人在那裏是什麼意思?所以如果那個人在這裏,他就需要有傭人,如果那個人在這裏,他就要錢使用,你明白這個邏輯思想嗎?我也明白這樣看那些燒給他們的人可能真的是迷信,幼稚,為何他有這個思想?大家不要以為現在的人很聰明,是自己發明出來的,所以我現在有一點唱反調,我明白牧師是不應該這樣說的,不過我想大家去思考一下,就是其實那些紙扎越來越新穎,為何越來越新穎?我想大家明白的是中國人是如何思考?不要一下子就說你是愚蠢,燒給他們能否收到等等,那個關注點並不是他是否收到,孔子說祭如在,孔子沒有告訴你他收到,沒有人知道他是否收到的,讓我套用一句說話,你無須理會他是否收到,總之你燒了以後就是盡了自己的心意,我再强調我並不是在鼓吹大家燒東西,你們不要聽錯,我們不要將我們的觀念去付加在別人身上,告訴他們這樣做十分幼稚,那個人聽完後會覺得你幼稚,是因為你不明白他為何這樣做,所以今時今日,我們身為基督徒,這個傳教方式未必可行,即這個服務態度未必可以,就好像劉德華那裏說,即我們還是認為一遇上別人就說別人幼稚,那些東西是迷信,要把那些東西掉走,換上我的一套,那別人怎會跟你傾談,沒有的,所以如果我們明白這些東西,總要記著並不是牧師讀完宗教比較後,說話完全表達中國宗教很好,我告訴大家中國宗教並不是很好,只是告訴大家他的背景是這樣,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幼稚,這是我們五千年的文化,祖先們幫他們面對,你們試想一下,我們祖先沒有基督的亮光,他們在有限的範圍裏面,他們能夠想到這樣,他們能關注得到。下一次我們會說他們的打齋儀式是十分之為那個死人著想的,大家明白嗎?是完全為那個死人著想,反觀我們的安息禮拜不太理會那個死人,容許我這樣說,因為我們的觀念是他們去了一個地方,就是與主同在,好得無比,兩句話就輕輕帶過了,有時候連這兩句話都沒有,我想大家能夠繼續思想。


未有回應

 

Copyright © 2006-2024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