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網上電台 隨想隨筆 信仰見證 認識真理 音樂分享 教會講壇 創意短片 聖經靈修
 
自由投稿

本《自由投稿》園地,乃一個公開給弟兄姐妹的發表空間園地,歡迎來稿,文責自負!

:: 文章刊登與否,不另行通知。
:: 電郵至:info@vinemedia.org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隨想隨筆 » 自由投稿 » 十二籃的牧養學想像

  十二籃的牧養學想像 (自由投稿)
其他文章


十二籃的牧養學想像

古斌


古斌,《時代論壇》專欄作者,寫作人團契委員,金融從業員,曾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任教普及文化。著有《信仰臨界:消費社會的信仰新想像》(二○○七)。
據我們往往記得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總是忘記的,是餵飽五千人之後,餘下的碎餅碎魚收拾起來,還夠裝滿十二個籃子。

五餅二魚,是很visual(具視覺效果)的,十二籃,卻是提在手上的重量。五餅二魚,是戲劇的,十二籃,卻是生活。跟嗎哪的「天天都是神蹟」不同,十二籃怎麼看,都不過是普通的餅碎魚碎,跟日常的餅和魚無異。十二籃,講的卻是不折不扣的恩典,它很具體,很實在,但不起眼。

五餅二魚講的,其實跟十二籃是一樣的,講的是關懷(care)。關懷,是神對世界的基本態度,這態度也是整個信仰的基礎。甚至可以說,神的關懷比神的至高對於信仰還要基本(對不起,所有改革神學的認信者)。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信仰,一樣可以想像一個至高的他者;但神的關懷,不可能在信心以外去確認。反過來說,確認神的關懷,就開始了信仰。

Reach out, and Touch

關懷,它的本質就是觸摸(touch),不是說,關懷包括觸摸,關懷就是觸摸一件事物。關懷,是對一件事物專注,沒有所求,「餵養」事物,這事物可以是心愛的跑車或盆栽,愛犬或寶貝兒,以及自己的身體。關懷,我們會細察一棵植物,它的葉子、土壤,有沒有蛀蟲,有沒有發黃,這種細察,就是觸摸。關懷,忘記自己,把精神花在對方身上。

關懷,需要無比的耐性──不,這說法不對;關懷,它的本質就是忍耐。它細察著孩子的小手小腳,和他的便便。它又仔細的聆聽跑車引擎的聲音,留意轉彎時不尋常的顛簸。關懷,以時間為樂趣,不會嫌時間太長。

智障孩子,他的母親日復日,年復年,對他關懷。她的忍耐,旁人感到的比她自覺的總是更多。忍耐,是在不願忍耐的人眼中才會明顯。

關懷,是不求回報的,這也是教會傳統上的想法。因此,教會辦學、辦醫院,雖說是為傳教,但畢竟這些事工漸漸成為獨立的關懷,也產生了獨立的技術專業。有些修女一生人就奉獻給一間學校,有些傳道人,一生就在他的牧區,處理居民的生活瑣事。

為甚麼教會總是沒有出息的,總在處理雞毛蒜皮的事呢?也許那是因為教會相信,最偉大的事早已發生,就在加略山上,而教會也期待更偉大的基督再臨,它也認定每天的生活,也不過是偉大的聖靈在托著。

真實.謊言

福音教會,真正發生著的事情是甚麼呢?例如,崇拜後導師跟小團友吃飯,聽著傾訴。那導師可能是一般意義上的師奶或大叔,那個小團友,是一般意義上的「妹妹仔」或者「電車男」。這種種特點,是任何的教會增長理論都不會描述的。

六、七個少年人,打完波,跟導師到茶餐廳食下午茶。一身臭汗,有些小伙子還紅透了臉,有些呆呆的,架著眼鏡,其實,導師也不過是身體較健碩的叔叔。這就是真實的信仰場景。可以想像,在凱旋式的增長大計演說後,若接上這條片子,會蒙太奇出怎麼的反高潮?

講員在台上滔滔不絕,修辭動聽,由希伯來原文講到馬鞍峰,台下不過是幾十個老公公、老婆婆,和幾對夫婦,還有一兩個小孩子努力地嘗試坐著,腿按不住在動。其實,誰聽懂他說的?只是,當他站在門口,老婆婆離開時,還是緊握他的手說多謝,微笑比陽光更燦爛。

正如一間公司,它實際發生的事,是某個餐廳裡客戶簽下的文件,每天無聊又不能不去的會議,天天新鮮的後勤難題,和主管那十五分鐘跟老闆爭取資源的匯報。這一些,都是它的廣告和網站不會提及的,很簡單,網站是企業傳訊的,廣告是市場部的,它們從不旨在呈現公司的真實。

教會,它真實發生的信、望、愛,都在我們的增長理論和青少年策略中漏掉了。

許多人對管理哲學的態度,都像諾斯底信仰的「靈智」(gnosis)一樣:有一個最高而極少人知道的真理,我們以為一旦認識,就帶來拯救。管理大師的演說,花費高昂,就是用金錢作為門檻來達到祕傳。這種對知識祕傳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激勵課程和人生突破課程的技倆。那不過是現代的諾斯底主義。

增長理論尋求英雄史詩,但恩典是喜劇,是笑劇,它反高潮,卻令人窩心。

一籃,又一籃

構思一個牧養學的想像,給它的名字是十二籃。

十二籃,講的是對碎餅碎魚的注意。當門徒再起埋怨,耶穌就問他們:記得收拾了多少籃子嗎?

十二籃,講的是一種累積,那是有手感的累積,那是數字的手感。在這裡,數字就是結果,不是手段。這數字,就是恩典,就是神的關懷。

數字作為恩典是這樣算的: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一籃,還有一籃。這就是恩典。每一個數字都是重量,不會消失在百分比之中。

有時候,我們會說:有生命氣息就是恩典。這是一劑不錯的解毒劑,它永遠提醒我們(尤其在我們想望的得不到的時候):至少,我的存活就是恩典。但在這個「至少」和我們想望的「過多」之間,那就是十二籃,那不起眼的,但又明明不只是令你存活這麼marginal(僅僅)的,就是恩典。

神豈止讓你存活這麼底線?

十二籃要克服的,是我們的因果思考模式。因A得B,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信念,它有三個版本:一、我認識,所以我改變;二、我工作,所以我收成;三、我想望,所以我得到。

資本,是最抽象的唯物概念,它抽象,但它不屬於精神世界。說它極抽象,因為它不在事物的本身,不在物的「使用價值」裡,它的意義依靠一整個抽象的經濟架搭來獲得,這經濟搭架使用了科學中最抽象的學科:數學。

與抽象的資本最適合的,就是因果思考模式。因果中的「因」都是我的精神世界,而「果」就是物質世界。這個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主屬關係,正反映了資本主義對人事物的理解。

十二籃要擺脫的,是精神掌控物質,它一次過擺脫三件事:一是精神,二是掌,三是控。物質世界,不是精神修為的結果,也不是我們所理當佔用的,而且它一直反抗我們的控制。

十二籃,是恩典的新想像:讓數字作為恩典,讓數字重獲重量。十二籃,讓重量回來,擺脫資本主義對物質的抽象抽空,擺脫精神決定一切,讓世界再魅。

恩典蒙太奇

神蹟,從不產生信心,相反,是信心才抓著神蹟的全部感覺。神蹟,是真象的恩典,它直接使真象的創傷性無效,創傷,是那無法克服的死亡、疾病及命運。一般情況下,恩典不會衝擊真象,它在象徵世界裡操作,作為事物的詮釋。

信心和恩典的關係,是蒙太奇(montage)的:信心,在兩個接鏡(suture)裡,「get到」(領略到)鏡頭裡沒出現的恩典。神蹟,攻擊真象的創傷,雖肉眼可見,但信心還是可以「get到」,而且是一般恩典不會傳遞的主題:終末權能。我們慣常說的是,外體毀壞,內心更新,但終末權能講的是:外體也不毀壞,也要更新!

信心看到看不見的,而終末性,是信心看到眼見的,但那是信心看才到的眼見,不是憑眼見的人可以看見的。

沒有信心的人,就是有約拿的神蹟,也不會「get到」半點神的恩典。神蹟,從來不能「證明」(證明神或證明神蹟),由此產生信心,相反,是信心被神蹟吸引,引見神。

十二籃,是見證的新想像。在五餅二魚、五千人和十二籃之間,要「get到」恩典。見證,就是見證生活的關懷,在一個一個鏡頭之間,接鏡產生蒙太奇,「get到」恩典。

標竿不是目標

信仰,從來涉及不可見的,而不是簡單的兩樣可見事物的因果。餅碎魚碎,並不直接指向五餅二魚,而是不可見的「神的權能」。跑向標竿,不要以為標竿是因,跑是果。

從來,我們不是「認識要做甚麼」,然後就「做甚麼」,我們做甚麼的理由,全部在信仰這個不可見之域之內。就像保羅,他用「在基督裡」的謎語,說出一個不能被取消的不可見之域,也就是信仰的全部。

向著標竿直跑,因為標竿是終點,但我們從來不為終點而跑。所作與所求,從來分開,理應不會混淆。所作是餵奶給阿B,所求是他健康成長;所作是公司裡受盡氣,所求是回家見安睡的兒女;所作是老遠送女友歸家,所求,是伊人一吻。

可見的標竿,不過為了不可見的,那「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十二籃是靈性的新想像,克服直線邏輯產生的困局,藉可見指向不可見。

回到關懷

十二籃作為牧養學的想像,就是回到關懷的神學,重新思考恩典,見證與靈性的多樣化。其實,由一開始,牧養不就是關懷,不就是神權能的(被)觸摸嗎?



原載於《時代論壇》專論(第一一一四期.二○○九年一月四日)
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

作者:自由投稿


未有回應

 

Copyright © 2006-2024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