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升級工程進行中,期間或會有中斷和不穩定的情況,請諒解,謝謝!
Vine Media
主頁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網站連結 | 手機網站 | 設定為首頁
简体
 
梁永善牧師

1979年   建道神學院神學學士 B.TH.
1986年   信義宗神學院道學碩士 M.DIV.
1999年   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 D.MIN

梁牧師於1986年至大埔開荒,建立基督教銘恩堂。其格言為「抵死有餘」,意即盡用時間,把握每個機會服侍神、傳福音,即使有一天離世也無憾。牧師著重講道教導,信息莊諧並重,深入淺出,針對時弊,信仰與生活結合,會眾藉此獲益良多。

  牧師熱愛群羊,視青少年如兒女,成年肢體如弟妹,甘心服侍,善於輔導,為其解決問題、助他們面對困難、與他們並渡困厄,與教導肢體要彼此相愛相顧。牧師看重福音使命,身體力行。現今仍進入區內基督教學校團契帶領學生歸主。替不同小組帶領查經,並建立了兩間分堂及科學園福音事工。

蒙神恩領,牧師在大眾傳媒上能為主作工,除了為不同傳媒機構拍攝節目外,每週更為時代論壇作網上廣播,因應不同時事問題作出回應。
Bookmark and Share  
  主頁 » 隨想隨筆 » 梁永善牧師 » 彼前析讀(18) – 儆醒禱告、候主臨

  彼前析讀(18) – 儆醒禱告、候主臨 (梁永善牧師)
其他文章

彼前析讀(18) – 儆醒禱告、候主臨(彼前4:7)

彼得説:「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會即時想到主的再回來,世界末日、大災難、審判等。事實現今的世界不是永遠的這樣下去,惡人的作為會完結,每人的生命及事件都有結局,但終結亦是新歷史起點──新天新地的被建造,神國度建立,義居其中。

1.    主臨時間?
「萬物的結局近了」但説這話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這話是否正確?

機會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8-9),這是神給予機會人類。

時間
────人是以時、分、秒作計算單位,但這只是人的方法,不同類的有不同時間計算方法。神超越時間,是永恆的主,所以從神看來或許是很近的。

神學
────基督降世為人那一刻開始,末日的時鐘已開始倒數。

何時
────我們該知道聖經作者所重視、關注的不是主回來的時間、兆頭的詳細描繪,重點乃是信徒如何在面對末世的事實下生活,怎樣準備自己,聖經並不是為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而寫下,主清楚告之我們沒有人知道主何年何月何日回來,(太24:36)若有人告之我們主何時或某月某日回來是肯定錯的。

2.    如何面對?
我們應清楚的知道聖經中很多神學教導,屬靈知識必然會帶著生活要求、指示。信仰從來不是頭腦上的知識,乃是生活中的實踐,聖經作者關懷的不是主在那個時刻回來,乃是如何面對。主回來前的預兆作出詳細的描繪,較重要的經文是 太24章、提後3:1-5 及 啟示錄部份經文而已,這類經文佔整本聖經只是小部份,重要的乃是教導我們怎樣在這些處境下生活。

故此我們絕不是如一些人所教導:放下一切工作等候主回來,乃是要好好的繼續工作。帖後3:8-12我們若常作準備主會回來,而我們所作的每件事都合神心意,便不用懼怕。我們不與正常生活脱節。

彼得在彼得前書主要不是講論主回來的時間,而是我們應怎樣生活,彼得指出三方面,先是個人性,隨後則是群體性,但這三方面與主耶穌在 太25章的教導完全吻合,故此彼得是將主所教導的再次申述。
十個童女比喻(太25:1-13)= 儆醒禱告(彼前 4:7)
綿羊山羊比喻(太 25:31-46)= 切實相愛(彼前 4:8-9)
按才受職比喻(太 25:14-30)= 忠心服侍(彼前 4:10-11)
今天我們先探討第一個教導:儆醒禱告候主臨(彼前 4:7)
3.    謹慎自守
這表示嚴肅、自制的思想與生活,「謹慎」-小心我們所得的,疏忽便會失去。「謹慎」不會輕率,不會隨便,珍重我們所擁有的,今天我們常被「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信念影響,以為我們成了基督徒便一生也不會失落,但真的如此嗎?很痛心地看到不少基督徒──甚至曾熱心事奉,作青少年導師也失落,離開神。聖經從來沒有一句說話說出:「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乃是:「我親愛的弟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 2:12節錄),「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 2:1),(來3:12, 12:15, 25)。我們要謹慎持守我們所聽過的,所領受的。

末世的日子不單有苦難逼迫叫我們懼怕而隱藏,甚至放棄信仰──初期教會便有這些情況出現,更有不少引誘、試探及虛假的,似是實非的信仰迷惑我們,使我們迷失,故此我們更要謹慎。

「謹慎」是心態;「自守」是行動,即自律。我們要有一個嚴謹、自律的生活,學習自制、不放縱──正如之前的經文教導我們要有受苦的心志(彼前 4:1),聖經描繪的一些罪,如:醉酒、荒宴、群飲等,乃是沒有自制力,不能自我約束而產生問題,末世的日子人是常如此,故此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得好像那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愚昧的童女般。

我們想想很快要到審判台前,這怎能隨便呢!

4.    儆醒禱告
達成謹慎自守的方法乃是「儆醒禱告」。禱告是我們與神對話、與神溝通,因此使我們與神更親近,更貼近神的心意,更敏銳於神的提醒。「儆醒」──表示我們的心思、態度上自制與專注。

聖經在論及主回來時,常常提醒我們要儆醒作準備,例:十童女比喻中的五個愚昧童女不是沒有準備只是不夠,我們定意注視神的事,則不會為世事所累。謹慎自守、儆醒的目的乃是使我們有好的禱告生活,沒此心態肯定禱告生活會差。

可惜,我們知道禱告的好處但卻不樂於禱告,我們知禱告是我們該做的事甚至是我們想做的事,可是我們實際生活中卻又非如此,往往我們的禱告只是沒意義的呢喃!有陣子我們禱告並非因我們要禱告,似乎因神要我們這樣作,為滿足神才做,甚至驚怕祂的刑罰,才如此作,那又如何有幸福。

我們輕忽了禱告的對象其威嚴、尊貴、及對我們的寶貴。

我們輕忽了禱告的內容沒好好思想卻美其名由聖靈感動,往往只是隨口嗡,沒有經過思想──聖經也教導我們要用悟性禱告(林前 14:15上),沒有反省我們真正的需要。

我們輕忽了自己的需要很多時我們沒有反省自己真正的需要,禱告似只是因遇上自己一些力有不逮才呼求。但當我們特別一些成年人──因自給自足,便不覺得有甚麼需要。神被視為「自然神」我們不願祂干涉我們平日的活動,這些人會覺得基督教較合理,群體生活也不錯,屬靈生活可以平衡世上生活,回教會可有一些慰藉,但卻不容許神入侵,過問其思想、生活。若是如此又怎能有好的禱告呢!   

5.    禱告功用

藉禱告可以內省自己的生命,看到真實的情況。在禱告中揭露了我們要清潔、淨化及需要醫治的地方。在禱告中面對神,我們沒法辯護,沒有抗拒,只有由神給我們評價,在禱告中聆聽神的聲音,我們一切以為合理的理由與藉口,又怎能承受祂同在的光輝呢?

當我們肯禱告
────不是一次的禱告,便產生無價寶貴的自知恩典,可惜我們太多時間放在享樂中,尋求自己的平安與成功!那是何等的悲哀!

越禱告便越會儆醒、自守。我們期待,我們等候神在某一個時候介入,而我們不會因神「突然介入」而驚訝,以至手足無措。

願我們能謹慎、自守、儆醒、禱告,候主臨。
─────────────────────
歡迎肢體對牧者宣講作出回應

反思:
  1. 我對主再來的預兆,及有關的事有何認識?(我對聖經的認識有多深?)
  2. 若主今日回來我可否坦然見主!
  3. 若不能,我有甚麼虧欠,我可用甚麼實際行動去改善?
  4. 那些事或罪我會經常犯,我可有「自守」?
  5. 在這花花世界中,我如何儆醒?方法如何?
  6. 我享受我的禱告生活嗎?為何如此?
  7. 我可有常在禱告中,可有反思自己內在的生命

作者:梁永善牧師


未有回應

 

Copyright © 2006-2025 The Vine Media Organiz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Warning: session_write_close():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using user defined save handler. (session.save_path: /opt/alt/php56/var/lib/php/session, handler: Sessions::updateTimestamp) in Unknown on line 0